金菩提| 金菩提禪師 | 金菩提宗師 - 正心正念,堅持信仰(上)
二〇一三年九月金菩提宗師於台灣開示節選
禪修帶來靈感和喜悅
禪很奇特,把心放靜之後,就能感應到很多平時根本想不到的事情。在坐禪的修行過程之中,其實能接收到與我們生活、工作、健康、家庭、社會乃至國家相關的這些訊息。所以有時候做功完了之後,就好像有好多收穫,好多人都想趕快拿個筆記本把它記下來,對不對?
在我年輕的時候,當遇到自己實在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,我就去坐禪,靜下來,不思考,但好像剎那間就在自己的精神意識之中就冒出來一個念頭——這個事情該怎樣解決。很多人的智力比較強,進行邏輯的分析推理很厲害,但我沒有中間思考的這個過程,省略了。解決的方法是突然冒出來的,不是思考出來的。得到的答案都是非常正確的,而且念頭出來的時候,自己就知道是針對哪個問題的,不需要思考,不需要去分析,就照著這個方法做,就會有很好的結果。這種念頭叫做靈感、感應。
坐禪的行為能促進開悟。有學佛的人問:「我一直做功德、做事,就是沒坐過禪,能不能覺悟?」能。但是會很少感覺到自己開悟。有所開悟,是因為功德所致,功德太大,慈悲的能量逼迫著人去開悟,但是沒有坐禪的過程就體會不到開悟的愉快感覺。這種愉快的感覺稱為叫禪喜,也叫禪悅或者法喜。那種美妙的程度勝過人世間的一切美好,特別奇妙。
佛在經典之中一再提醒我們:想達到覺悟,要行六度。六度之中的一個主項是什麼呢?那就是禪。坐禪會促使我們從根本上去獲得覺悟,所以它是主課程。請看看釋迦牟尼佛得道的故事——放下新婚妻子,偷偷跑去修行,修了七八年覺悟了。怎麼修的?坐禪。所以佛陀覺悟之後早期給人講法,講的都是坐禪的方法。
人類修行的行為,可能從更遠古時期就已經有了。比如今天比較原始的人類部族,像一些非洲、南亞地區未開發的島國有「祭司」,是不是啊?「祭司」就是通靈的人。通靈的人也可以稱為是非常敏感的人,是不是?人類為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存,早就有了這種行為——就是溝通天地,發明了藥物,比如發現這種葉子咬一咬可以治皮膚病,這種東西煮一煮可以治風溼。當我看一個植物的時候,我能意識到它的性質——如果多接觸,會有麻痺神經的感覺;這種植物是能消毒的、能消炎的;甚至還能感應到某種植物能對抗蛇毒。有的人天生就有這種感覺,我是修練出來的。修練其實就慢慢學會了開放自己。你們好好修,自然也會感應到。
煩惱面前學會忘記
每一個人的智慧不同、根性不同。記性特別好的人,尤其是好事記不住,壞事記得一大堆的人,煩惱就比較多。就像牛倒嚼(反芻)似的——牛閒來無事的時候,就把胃當中的草料,掏出來在嘴裡繼續嚼。牛咀嚼的是草,但人記性特別好的時候,返回來咀嚼的是煩惱。對不對?越靜下來說要休息一會吧,想起事來了——「誰欠我兩百八十五塊五毛五,到今天已經兩百五十八天了,要算他利息得多少錢?」這都能算得清楚,煩不煩惱啊?像咱記性不好的人說:「他借過我的錢嗎?什麼時候借過我的錢呢?」
「前年了。」
「太好了,今天我又有一筆收入。」會感覺自己又多了一筆收入,因此而快樂。記性好的人呢?「他借過我的一筆錢,到今天了應該加上利息,他還不還,而見了面還躲著我走。」煩惱就多了,對不對?所以,提醒大家記性不要太好了,過去別人借你的錢就算了,都忘了吧。別人過去罵過你的、傷害你的,甚至離了婚的也忘了,這樣就比較好,見面都是朋友,對不對?
人生一場,歡歡喜喜也是一輩子,煩惱痛苦也是一輩子。何苦煩惱呢?難得糊塗,適當地糊塗一點。特能算賬的人別算那麼清楚。太清醒的人就不愛喝粥,愛喝粥的人容易糊塗。我就愛喝粥,沒事喝粥。有時候給盛點乾米飯,旁邊如果有湯有粥,乃至是水,我通常都倒進去,攪糊塗一點。尤其與財、與數字有關係的,能多給點就盡量多給點,給出去的就是快樂,留下來的也許是煩惱。
用關愛的心面對生活
佛法之中有很多去完善我們生命中缺憾的東西,譬如說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家人、友人、同事、社會。一個普通社會大眾,鄰居家丟東西了——丟就丟吧,與我有什麼關係?但他沒有想到如果不管的話,今天賊偷了鄰居家,明天就偷他家。還有人在路上挖一個橫溝,沒有放任何標示,如果到了晚上很多人開車「咣當」摔到裡頭,自己於心何忍?因果報應,要想到如果摔傷的是自己的家人呢?所以在路上挖溝,要做標示提醒這裡有障礙,不要傷害到別人。一個人要開始有社會的大概念,這才能算是有點境界。
佛陀教化我們成為一個更文明、更善良的人,關愛別人。不懂關愛別人的人有一碗米飯,可能會說:「我憑什麼給妳啊?」
「我是你老婆!」
「反正妳也不姓我們家姓,我先把飯吃了。」
「拜拜吧!我再也不理你了。」
有愛人就要一碗飯一起吃。生了孩子,就要一碗飯三口人吃,人再多吃不飽,怎麼辦?去創造飯給大家吃。一個父親也好,妻子也好,兒子也好,在家庭之中受到尊重,是因為愛大家,對不對?相反,如果只是索取,給家庭帶來的只有傷害而沒有貢獻,大家喜歡這種人嗎?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定要博愛,突破自我。一個真正關愛別人的人才能被一群人所接受,如果你關愛整個社會,整個社會就能接受你。
現在很多人得自閉症、憂鬱症,其中一部分人就是因為自私,只是關心著自己,眼睛光看著別人給了自己什麼,有沒有傷害自己,有沒有罵自己等等。只關心自我所得的時候,這樣的人就會被所有和他接觸的人,尤其是離他最近的人所排斥。這樣的人結婚能幸福嗎?有沒有人長得特別美,不過特別自私,但先生也好,妻子也好,一直都特別愛她/他的,有沒有啊?如果有的話,也超不過七個月,最多三年。這種情況能超過七年的,這樣人的丈夫或者妻子容忍程度天下第一,也許是因為不希望孩子生下來沒有爸、沒有媽,所以一直在忍讓,一直在念著對方的好。
多捨多得是經營之道
佛陀教給我們多捨多得是經營之道中最重要的一點。把握當下,在細微處著手,把眼前的事情做好。不要想「我做的東西能不能賣出去啊?我要賣高價。」不用那麼想,把現在的質量給做好。一個缺斤短兩的小商小販賣東西的時候,一斤賣一斤二兩,結果是什麼?暫時多得了一些錢,但是發不了大財,甚至可能因此喪命。如果說這人很幸運,沒讓人殺死,還繼續發財了,現在發的財引發的結果也許是他兒子吸毒,在三年內把這一生的積蓄全部吸光。所以佛陀教我們經營之道是多捨多得。捨就是少賺一些,忘掉自我,超越小我。這樣就能變成連鎖公司、連鎖店,對不對?你說:「不行,我兄弟少,開分店,沒人管。」開分店的都是自己親兄弟嗎?不是。所以才有了加盟之說,加盟不就是讓利嗎?我發明了這個配方,跟大家簽約,給對方一半的利潤,這樣會不會增加我的收入啊?把利益分給別人,自己得到的其實更多。
投機之道不是佛陀的真義,只有真誠才能長久。在家庭生活裡,寬容才能長久;在經營之道中,真誠才能長久。佛法給我們的不是上西天之道,而是讓一切有緣人在生活的煩惱中解脫出來。比如說《藥師經》裡面所講到的佛陀的願望,都是我 們生活之中非常重要的幾大部分——相貌的、健康的、走歪道的、貧窮的。貧窮是痛苦之源。沒有飯吃,沒有屋住,沒有衣穿,請問有沒有愛情?請看一個影片《一九四二》。中國河南省大災荒,在那個時候不是沒有愛情,而是愛情變得一點價值都沒有——愛一個人倒不如給他半口袋糧食。過了今天,沒有明天,什麼夫妻生活,什麼恩愛,什麼戀愛?
最真實的是吃飯,是經濟問題。越貧窮的地方疾病越多,甚至有孩子生下來沒有飯吃,眼睜睜地病死、餓死,所以貧窮是痛苦之源。因此藥師佛說:「如果有一天我成佛了,我要讓大家富有,絕不貧窮,讓每一個人的相貌堂堂,讓每一個人都健健康康,讓每一個人肢體都是完整的,乃至讓已經走了邪道的人只要念我的名號,能受持我的法,我都能將他拉回來走正道。」祂的每一項願望都是貼切著我們生活的需求,這才是真的佛法。
留言列表